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授课经验交流会
暨美丽中国“4+N”环境类课程
思政推进会
● 谢杨
11月21日下午,环境学院在未来城校区科教四楼召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授课经验交流会,暨美丽中国“4+N”环境类课程思政推进会,柴波副院长主持会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是为了切实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让“金专、金课、金师”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让“水专、水课、水师”无处遁形。
环境学院拥有五个专业,专业课体系庞大,教学内容跨度大,且发展不均衡。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院拥有“地下水与环境”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三门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地质学”来华留学生省级精品课。教学基层组织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学院拥有地下水与环境国家级教学团队、环境地质课程群教研室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根据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调研情况,反映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慢、课程建设不平衡,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环境学院召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授课经验交流会暨美丽中国“4+N”环境类课程思政推进会,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美丽中国,培养生态环保铁军,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交流,为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总结经验,并有效落实专业课思政教育,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发现学院本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学院本科专业课的整体水平。
孙蓉琳老师介绍《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经验。“三基训练、自主设计实验、实习课堂”是《水文地质学基础》长期坚持的教学方案,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了“重基础、强实践、加案例、减学时、有创新”的教学经验。
成建梅老师介绍《地下水动力学》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经验。《地下水动力学》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采取启发式教学,重视室内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春利老师介绍《地下水污染防治》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经验。《地下水污染防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多套授课方案,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最新的科研成果提升课程的先进性,形成了“实例—兴趣—问题—理论—实践—应用”的系统教学方法。
邢新丽老师介绍《环境监测》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经验。《环境监测》是水土气生跨学科的代表性课程,按照“学以致用,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校企合作、案例分析、榜样力量、目标导向的授课模式。
陈蕾老师介绍《大气动力学》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经验。《大气动力学》在教学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聚焦国家大事、热点气象元素,提升学习兴趣,通过观看仿真实验、自己动手设计仿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代表王琳汇报了学生对专业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们希望专业课更多地体现生态文明、社会热点问题,期待在专业学习中多接触科研实践,大四的专业课与考研冲突,学生投入不够,教学效果欠佳。对学院老师了解不够,希望能够提供有效的途径了解专业走向,以及老师们最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等。
冯亮所授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评价连续五年在学院排名前10%,作为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他分享了如何讲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他认为,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从学生们关注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入手,引入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即“有用、有趣”,“骨干、丰满”,坚持“以本为本“,两个”融入“。
曾斌老师介绍了环境环境地质课程群建设的相关要求及经验。
程丹丹老师介绍美丽中国“4+N”环境类课程——《生态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授课经验;柴波分享了对美丽中国“4+N”环境类课程思政的思考。
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素矿介绍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期进展情况。他从“1个方案——谋划‘三全育人’综合改革”,“2个保障——坚持党建领航‘三全育人’、筑牢立德树人的‘铁打营盘’”,“3项举措——实施‘张国旗班’行动计划、打造‘1+6’资政育人载体、探索‘美丽中国’课程思政”,“4点思考——立德树人永远在路上”等方面,详细介绍我院高质量创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进展、做法经验和标志成果。
环境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和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始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抖擞师生精神,创新实施三全育人,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板,致力培育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 。
责编:丁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