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观后感
● 杜琪琪
10月22日,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和党支部的同学一起坐车来到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习所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长方形的大院落,四栋晚清砖木结构的学宫式建筑,面向正门平行展开,掩映在浓绿的林木中。这种建筑让人感觉稳定宽绰,古朴简约,淡雅幽静。
讲习所的前面是一个状元楼,灰砖红瓦,树荫成碧,让人还未靠近便肃然起敬。阳光传过树叶间的缝隙,洒了下来,过路的行人不免被好景吸引探进了身子,长椅上稀疏坐着几对情侣,还有附近的居民饭后在此沐浴阳光、享受着难得的暖阳、消磨时光。穿过几条林荫道,看到一位老者挥舞着手中的笔,将心中的诗意写在大理石板上,笔势雄健洒脱,引得路人停下脚步,呢喃着地上的诗句。
在开始参观前,有同学为我们介绍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历程,发展和它带来的影响与意义。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领导和推动下,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许多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这里毕业的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讲习所内,正门悬挂着周恩来195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里面便是上课用的大教室,白色略泛着朱黄的墙壁,红色的屋顶,一排排红木凳子,散发着满满的历史记忆。讲堂的墙壁上悬挂着国共两党的党旗,让我深感庄严肃穆。大教室的陈列略显简陋,但正是在这样艰苦朴素的环境中,先辈们却砥砺前行,孜孜不倦以求学有所成,这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进入正门,跨过泮池上的石拱桥,就来到了大成门前院的两庑和后院的两廊都是学员宿舍。宿舍内除部分架子床外,多数是竹木搭成的统铺。现在两庑的前半部辟为陈列室,展出当年农讲所内学员使用过的物品和革命战士使用的刀与枪,虽然展示的衣服皮箱已经破旧,刀枪也已经锈迹斑斑,历史的脚步虽然已经远去,不过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在历史长河里的呐喊,难道不依旧铿锵有力吗?革命战士的豪迈与悲壮依然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刀上的鲜血也让我们忘不了那段峥嵘岁月,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在和平的当下,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另外,在纪念馆内专门设立了“三严三实好干部”的展板,这些展板生动而具体的再现了这些模范干部波澜壮阔的一生。展板上醒目的“忠诚”二字,这让我看到了党产党员对党和人民坚定地信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荷波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王荷波的革命生涯起步于工人运动,展示了一个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由自发到自觉,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革命事业的英勇悲壮历程。他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在今天这个欲望更加丰富且复杂的社会,只有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把手管住,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才不辜负党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仿佛回到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跟随党的步伐,一种自豪与荣誉感油然而生。在庄严肃穆中,我在心中默默宣誓,一定要学习先辈,将青春、将生命奉献给党,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责编:刘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