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 【打印】 【关闭

砥砺前行  

培养一流地学特色水文人才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建设纪实

 

● 郭会荣 罗明明 张学海

 

2017级环境学院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一场名为《红山雨》的观影活动引起了同学们的积极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向电影中的主人公致敬和学习。《红山雨》以在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中以身殉职的我校水文地质专业1985级校友、晋城市陵川县水务局工程师张国旗为原形创作,以我国中西部广大找水困难的农村地区为大背景,讴歌了张国旗为太行山区父老乡亲解决吃水困难而不息奋斗直至献出年轻生命的崇高精神。

六十余年来,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以地下水为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利、国土、交通、环境、矿产能源等行业输送了约3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校友遍及海内外。


                      强特色入主流社会需求紧结合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文地质专业,1952年创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地下水文学专业之一,依托学校地学优势,结合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专门培养以“地下水”为特色的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是我校优势专业之一,1981年为地矿部重点学科,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国家教委专业调整时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同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年续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8年评为湖北省特色学科;2009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200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是全国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14年再次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2011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水利工程博 士后流动站;2013年水利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无论从最初以“找水”为目的勘查水文地质,再过渡到现在以“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并重的地下水科学,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以“培养具有扎实地质学基础,以地下水为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为目标,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瞄准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高度需求,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地下水与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出一批批从事水资源开发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科研人才。


建系列铸精品教学研究见效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多年来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的重点,课程建设采用分层次的建设思路,即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拓展入主流课程。在“地下水特色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方面,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地下水与环境》、湖北省精品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和《地下水动力学》,湖北省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在入主流的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完成了《水文学原理》《水文测验》《水文统计分析》《流域水文模型》等课程的建设。共完成了6部专业教材和实验实践教材,其中,2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

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是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结合教育教学发展形式和社会需求,持续申请完成了17项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专业建设类2项,实验与实践基地平台建设类4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类8项,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技术类30项,野外基地教学实践类5项。发表有关教育教学和科研教学等论文40余篇。2012年,“地学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实训励创新实践育人出成果


“创业过程中,学校、学院、各单位都提供了很大帮助,环境学院老师无偿提供技术支持”,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博士生彭浩回忆起当初创业的日子,对学校充满感激,他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很高,之所以水石能够渡过一个个的困境,不断发展,学校、学院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彭浩的武汉中地水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16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已出口二十余个国家,公司2017年预计产值达到5000万元。

浩自2011年成立了一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积水团队以来,一直从事地质材料的水处理技术研发。该团队承担大学生自主科研项目39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团队成员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学院自主创新平台的搭建,对营造和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以科研促学风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实施了“突出地学特色,拓宽专业基础,强化实践实训”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及专业交叉的需要,坚持走不断开拓自主研发教学实验仪器之路,建立了“教学仪器研发与维修室”,在国内率先研制了地下水资源特色教学仪器,并申请了20余项国家专利。通过“实验室-野外基地-试验场-产学研基地”立体化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方法;学生在北戴河、周口店、三峡秭归经过多轮野外专业实习训练,夯实了地质类专业基础和水文水资源专业技能。

教学实践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线路设计竞赛、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累计获国家、省部级奖20余项。


  强师资重引领人才培养有成效


“他十一年如一日,潜心教学工作,主讲的《环境地质学》课程让很多同学毕业后记忆犹新;他连续多年奋战在三峡秭归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教学实习第一线,野外的谆谆教导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今年教师节前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周建伟教授,凭借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业务水平,被评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

像周建伟这样把所有的真心、真情、真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被同学们视为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

近年来,本专业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采用“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构建团队”的方法,本专业教师队伍发展为36人,其中教授(博导)11人,副教授18人,平均年龄41.3岁,教师队伍博士率达到94%;依托教学与科研项目,培养锻炼教学理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敬岗爱业师资队伍。通过建设与实践,形成了“地下水与环境”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各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伊贝尔曼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获得者1人,楚天学子2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近十年培养的学生就业率达97%以上,就业领域覆盖国土、矿业、能源、市政、交通、水利、环境等多种行业,扎实的专业知识,朴实的工作作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006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队工程师周鑫和姚腾飞先后参加和负责了30余个工程项目,获得湖南省和国家优秀勘察奖8项,周鑫在2008年西南抗旱救灾中担任湖南新田“人民找水队”技术负责人,在复杂岩溶山区准确定点打出矿泉水,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2011年,周鑫在接受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采访时说,“苦一点、累一点这些都不是困。

                                               责编:苗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