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而不息,学无止境
—我的战疫日记
● 吴方琪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灵魂提问:在这个疫情特殊时期,985、211的学生都在干嘛?这个问题吸引了1700多条回答,几乎都绕不开“吃饭睡觉追剧打游戏”和“心系学业但争分夺秒打游戏”以及“人在床上刚醒谢邀”。以上当然不是个例,对于假期里暂时没有课业压力的大学生而言,能长时间在家陪伴父母长辈又拥有充足自由时光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完整的时段对自己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进行技能的再提升,是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研究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还处于疫情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但是当各行各业的“齿轮”仍在相互契合、有序推动社会发展之际,放慢甚至停止自我进步的步伐无疑是一种不进则退的“慢性自杀”,这是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我在经历秋招之后最大的感受。
2月9日,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团队(SEEa)进行了年后第一次工作汇报。原本正月初七就该返校的课题组成员们积极响应政府和学校的疫情防控政策号召,提前投入居家学习办公的行动。在例行每周工作汇报中,有靠着手机开热点进行每天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的,有上完学校网课继续给弟弟妹妹补习功课的,有独居武汉不落下每天学习也不忘帮助社区团购物资的,有生病休养后立即调整学习状态的。处理数据、撰写论文和自学编程语言等成为我们日常状态,课题组人均每周净学习时间在40小时以上,博士研究生普遍已达60小时以上。除了自觉学习之外,导师孔少飞教授对课题组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敦促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时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时分享最新的学术前沿研究,对学生做到24小时开机随时可交流答疑的导师无疑是我们能够静心在家学习办公的坚实后盾。
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生而言,这段时间更是不能浪费分秒,需要尽一切可能加快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度,而合理的作息安排成为完成任务的先行要素之一。
7:20是我早上的第一个闹钟,为了防止起床失败,我会立刻打开房间里最亮的灯,闭目休息缓冲10分钟直至7:30的闹钟响起。经过简单洗漱整理之后,换上运动服。这里分享一个可以迅速调整状态的办法:早起之后及时整理床铺,并换上常服而不是整天穿着睡衣家居服,同时每天顺手先把自己房间做一遍小清洁。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启每个早晨时,你会发现工作效率和进度非常可控。
上午9:00-11:30和下午13:30-17:30是自己规定的硬性学习时间,罗列好一周需要完成的文献阅读量和论文写作量就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工作。对相关文献做到边读边记录可用信息。根据文献及时调整数据分析和写作思路。学习时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并保持静音,可以有效防止中断连续学习状态的情况。如果周围有任何干扰的声音,戴耳机不放音乐是最好的办法。在学习1小时左右记得起身活动,适当休息。晚上20:00-23:00也是专注学习的最好时间,通常我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学习专业软件操作和处理数据。因为在一天的文献阅读之后可以获得很多新的知识和方法,当天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除了严格遵守学习作息之外,体育锻炼必不可少。健康的身体状态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每周4-5次瑜伽和3-4次羽毛球是我给自己的任务。小区解禁后骑车环湖或者散步慢跑成为新的运动选择。晚餐后的休息时间我会陪父母聊天陪爷爷下棋,一起看新闻关注时事。此外,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出门采购基本生活物资成为了疫情之下难得的休闲活动。
针对在家学习可能会遇到各种干扰因素的状况,我尝试给自己营造在校办公的氛围。首先,除电脑外的所有电子产品全部放置在视线之外;同时清空书桌所有与专业学习无关的物品和书籍;此外,每天的安排计划记录在便利贴上并贴在桌面醒目的位置。当因为某些原因中断学习后,面对这样的环境可以尽快调整回工作状态。
在全国人民都在为控制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时,我们也应该摆正心态,积极利用居家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待到樱花烂漫时更好地相聚。
吴方琪同学已于年前签约老家杭州某环境上市公司,以第一作者发表2区SCI论文1篇,2018年曾因参与救助落水老人,被授予地大榜样荣誉称号。
责编:陈悦康